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农业人才网 >> 行业资讯 >> 果蔬 >> 正文

甘肃枣业生产有优势

2012-4-25 果蔬人才网


2 甘肃省枣树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甘肃省枣树生产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省枣树的生产与发展,在此我们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各地在发展枣树生产时可以借鉴和参考,以制定出适合当地枣业发展的对策。
2.1 重发展轻管理现象严重
    近年来,枣产品供销两旺的势头持续发展,退耕还林优惠政策扶持,枣树成为各地果树发展的又一热点。如皋兰、靖远等县,每年新栽面积都在数百公顷以上。但由于缺乏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和技术经济分析,没有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各地在发展的规模、速度特别是引种方面仍存在很大盲目性,不是根据市场上短缺什么品种发展什么品种而是当地有什么品种发展什么品种,不是市场需要多少就发展多少而是当地有多少宜枣面积就发展多少。由于发展速度太快,育苗工作没有跟上,优质合格的成品苗不能满足需要,致使许多地方栽植成活率低,枣果实品质退化。而且长期以来,我省枣树的栽培技术落后,管理粗放,致使树势生长衰弱,树形紊乱,病虫害严重,产量低而不稳,质劣薄收,经济收入微薄。如果采取新技术和综合管理配套措施,可大幅度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收入。
2.2 产业发展不平衡
    多年以来,我省在枣树生产中重栽培,轻新品种新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有特色的高附加值产品几乎没有,市场建设更是薄弱。枣果品流通体制落后,枣果实销售网络未能建立起来,而发展中的个体购销组织还不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难以准确捕捉市场信息及宏观的市场动态,致使流通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制约我省枣树生产发展的瓶颈。随着低产枣园改造和大批幼树进入结果期,枣果产量将会大幅度增加,如不及时加强市场开拓,届时枣产品的销售将面临严峻挑战。
2.3 品种结构欠合理,良种化程度低
    甘肃省枣树的生产一直以地方品种为主,多年来林业部门及个人从外省引进了数十个枣树品种进行了引种栽培,其中不乏表现优良的品种,但仅为零星种植,未形成规模。目前我省的枣树品种基本上仍然是制干品种一统天下,约占80%。迄今对专用加工品种尚缺乏研究和开发,加工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解决销售出路问题。鲜枣的营养成分丰富是干枣不能相比的,其中,鲜枣VC 含量是干枣的33 倍,但是经加工、制干后会大量丢失。所以,对鲜枣的开发利用应引起人们高度重视。近年来,有的县(区)引进了梨枣、冬枣等以鲜食为主的品种,市场销路很好,而且这些品种的成熟期与普通大枣错开,可填补鲜枣上市的空白。还有,目前各地的主栽品种基本上都还是传统地方品种,良莠不齐和品种退化现象严重,而在新发展幼树时仍然是很少考虑引进优良品种或对本地品种进行选优更新。
2.4 栽培单产低质量差
    由于普遍存在重发展轻管理现象,技术普及力度不够,致使目前我省平均每公顷鲜枣产量只有3 015kg(每667m2 产量201 kg),个别县每公顷鲜枣产量甚至仅有334.2 kg。然而更令人担忧的还是质量下降问题,除了品种自身和病虫为害等造成的质量差之外,近年来许多地方由于过度施用化肥和化学农药等造成的质量下降问题也很严重。质量是枣产业的生命,再不抓质量问题,枣树种植业前景堪忧。
2.5 枣果实加工品技术含量偏低
    多年来,我省枣加工业始终处于落后状况,在兰州市场上,未经清洗、包装的干枣随处可见,好的大枣也有卖成白菜价的,很是可惜。而外地进入我省市场,经过简单清洗、烘干和包装的干枣,售价在18~36 元/kg,其升值空间可见一斑。再有,陕西、河北、山东等地,通过对枣产品的开发,加工后的干枣售价能达到30~70 元/kg,升值空间更大。在枣产品加工方面,我省枣产业还大有可为。


本文地址:http://www.5ajob.com/industry/HTML/7361.html,如要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农业人才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录入:希望的田野    责任编辑:耕农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中国农业人才网及旗下网站 版权所有 2003- ©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服务价格 | 付款方式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中国农业人才网及旗下网站为您提供畜牧人才种植人才农资人才食品人才等求职招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