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农业人才网 >> 职场资讯 >> 人在职场 >> 正文

吃够“青春饭” 四成调查记者要转行

2011-7-11 网络

调查记者通常被视为记者行业中的一个顶尖群体,也是能够反映新闻媒体现状的一个重要方面。昨天下午,在复旦大学举办的“数字化时代的调查性报道”圆桌论坛上,由香港城市大学沈菲和复旦大学张志安两位博士合作完成的国内第一份《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报告》首次披露研究成果。

《报告》对340位左右报纸和杂志的调查记者采取全样本问卷调查。“基本青壮、基本男性、基本有文化、基本从业八年,老巢基本在北上广,“流窜”范围基本不定,基本收入低、基本不满意、基本作息乱。善打听也善爆料,善协作也善拉锯。我不是传声筒,我是调查记者,我挖掘事实,我接近真相”,这是报告内容的浓缩,也是对当下中国调查记者的群像概括。由于调查记者的总体收入水平不高,多数人对报酬不满,其中40%的调查记者打算转行。

男性为主,湘豫籍贯居多

《报告》显示: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由男性主导,年龄结构年轻,学历较高。84%为男性, 76%为年龄35及35岁以下。调查记者学历几乎都在大专以上,76%左右为本科,15%左右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调查记者所修专业主要来自新闻传播类、语言文学类以及经济管理类。调查记者从业经验丰富,平均从事新闻工作八年,从事调查报道五年左右。

比较而言,湖南与河南是最大的调查记者“出产地”,张志安认为湖南与河南盛产调查记者的原因有三:“1.经济欠发达,记者长于基层,对民生有体悟;2.区域文化,不怕苦、善对抗、很坚韧;3.新闻多,题材富矿。”

职业风险高,报酬福利低

“他们面临着共同的新闻环境,拥有相似的实践策略:面临的职业风险最高,采访突破的难度最大,受到的职业尊敬最多,新闻作品的影响也往往最广泛、最有力。”张志安介绍说,调查记者从事新闻工作的理由主要是“揭露社会问题、维护公平正义”“表达百姓呼声”与“传播新思想、启迪民心”。这些也是调查记者的社会价值所在。

此外,调查记者多视西方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为“理想”代表。他们还对协作与协同表现出较高的认同,彼此构成了一个颇为紧密的共同体,平均每位记者认识30位业内同仁,88%左右的调查记者有过协作经验。大部分调查记者都身负理想主义情怀,但是现实的收入与福利问题却在为他们的理想“降温”。《报告》显示,调查记者的总体收入水平不高,大多数人对报酬与福利不满,其中40%的调查记者“不打算继续”从事调查性报道。《财经》杂志副主编罗昌平认为,这项统计再次表明:在中国,调查记者吃的是青春饭。


本文地址:http://www.5ajob.com/news/n04/201107/1485.html,如要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农业人才网
文章录入:希望的田野    责任编辑:耕农 
【字体: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中国农业人才网及旗下网站 版权所有 2003- ©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服务价格 | 付款方式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中国农业人才网及旗下网站为您提供畜牧人才种植人才农资人才食品人才等求职招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