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农业人才网 >> 行业资讯 >> 农业 >> 正文

农村需要“用得上”,“留得住”的农业人才

2012-4-9 农业人才网

    满足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是高校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出发点和着眼点。

(1)革新人才培养理念。当前,按照国家和社会需求培养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已为大部分地方高校普遍接受并成主流,简单地说,就是要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但遗憾的是,高校虽有市场的观念,但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并不能很好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或者是无法将主流的人才培养理念落实到具体的人才培养环节过程中。呼应农村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并将需求化为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南,是革新人才培养理念的基本要求。地方农业院校必须从大农业及农业现代化的视角对人才培养理念加以革新,围绕“拓宽专业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扩大专业视野”4 个中心,按照“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个性发展与共性发展相结合、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的原则进行顶层设计和细致规划。在革新人才培养理念的过程中,要注意破除教师专业本位主义的影响。即要破除学校根据教师所能开设的课程来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及知识结构,而不是从市场实际需求出发来进行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设计的做法。
(2)大幅度调整课程与教学体系。农学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调整的思路,可以参考MBA 专业教学体系的特点,根据农业产业链条来进行设计,因此课程的调整,要跳出原有狭隘的小农学专业的思维,按“一个共同平台,多个方向模块”的思路进行课程改革和调整,一个共同平台是指以大农学类基本理论和基本工具为核心,着眼于为人才培养提供共同的基础,包括了人文科学基本知识、自然科学基本知识、经济及管理学基本知识在内的平台课程体系及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且平台课程的学习方式要做到教师讲授、学生自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而多个方向模块是指根据培养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两个方向的农学专业人才的目标,设计多个方向模块的课程体系供学生选择。要针对农业现代化过程的要求,着重研究具备农业科研、生产、加工、贸易、管理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所必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首先,要改变教学内容划分过细,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的状况,要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淡化课程设置的专业界限,使课程体系多样化、综合化和现代化,达到的“共性+ 个性”、“通才+专才”的培养目的;其次,要根据学科的发展规律和农村对农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探讨农学与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的结合点、联结纽带和发展的互动关系,开拓跨学科专业交叉整合的渠道、途径、模式;第三,要树立“以生为本”的实践式、探究式教学方式,使用问题导向、案例教学法等,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科研训练”的途径,把学生作为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学生作为知识探究者,促进学生从“依赖性学习”向“自觉性、创造性学习”转变,以形成高效的复合型农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新机制。
(3)着力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能力更多地来自实践的锻炼。农学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有两个重要途径,一个是传统的实践教学,另一是产学研结合。传统的实践教学要充分利用校内外的一切教育资源,积极开拓多种途径构建“基础平台、实践平台、创业平台”三个平台并有机衔接、相互延伸,形成一个开放的实践学习系统,以解决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是有效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当前高校办学的主流,对解决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解决农学专业人才能力结构单一的问题。这种结合,可以集中体现在毕业论文设计上,要求学生大四期间,到农村蹲点一年或者半年,按照复合型知识应用的要求,必须结合农村一线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具体的时间安排,也可以安排在大三的第二个学期。这种大力度的实践锻炼安排,是普通的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所难以比拟的。
(4)政策支持解决供需对接问题。农学专业人才只有与农村人才市场需求有效结合,才能发挥人才在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从供需对接的角度,有需求,但不一定有需求市场,或者说需求疲软;有需求市场,但不一定有供给,包括有效供给不足。一方面,改革开放30 余年最大的成果之一,是一个全国统一的人才市场基本形成,农村人才市场也是这个统一大市场的组成部分。农村对农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理论上需求量很大,规模以百万计,但农村对农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需求,农村人才市场缺乏比较优势。从传统文化角度,考取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在农村有着特殊的含义,考大学就是为了跳出农门的观念一直居于主流地位。当前,高考时不仅报考农学类专业的人少,在地方农业院校在校生中,就业时首选农业的比例也比较低。根据某农业大学农学院2007~2009年3 年的数据统计,超过一本重点录取线且志愿填报农学专业的人数比例仅仅占总人数的 15%左右,降分和专业调剂的人数占到总人数比例的 68%左右,还有大概 8% 左右的招生计划往往因为招不到合适的考生而被迫取消。这就说明在现有的机制下,学生不愿意报考农学专业,农业院校培养的农学专业学生多数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所以,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课程的优化与能力的培养,只能解决“供”的问题;而农村人才市场需求疲软、竞争力弱的问题和文化阻隔,属于“需”的问题,目前需要依靠政府。政府的支持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进行人才补贴,由于“三农”问题的特殊性,政府在“三农”领域有着相当的财政投入,今后应在农村人才和人力资源建设方面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为农学专业人才到乡村就业提供某种形式的补贴,解决市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主要对需方进行补贴,以提高补贴的效率。二是进行舆论引导,破除社会对“农”的偏见,为更多农学类专业人才到农村就业提供精神支持。三是政府与地方农业院校共同建立招生、培养及就业的新机制,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树立和形成志愿到农村实现就业并服务新农村建设,从而真正实现让农学专业人才在农村能够“用得上”,“留得住”。


本文地址:http://www.5ajob.com/industry/HTML/7099.html,如要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农业人才网
文章录入:希望的田野    责任编辑:耕农 
【字体: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中国农业人才网及旗下网站 版权所有 2003- ©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服务价格 | 付款方式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中国农业人才网及旗下网站为您提供畜牧人才种植人才农资人才食品人才等求职招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