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农业人才网 >> 行业资讯 >> 种子 >> 正文

辽宁省农作物品种选育工作现状及对策

2011-11-22 网络

   1 农作物品种选育工作现状

   我省农作物育种体系由国有科研育种机构(包括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其他民间各类经济成分科研育种组织组成。品种资源创新(自交系、系别选育)的核心单位是国有科研育种单位,占品种资源创新的90% 以上。在品种的创新上,近年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实施以来,国家鼓励各个组织进行品种选育研究,其他民间各类经济成分科研育种组织逐步占有绝对优势,2001~2008年,从参加品种试验的其他民间各类经济成分科研育种组织比例从1% 上升到75% ,省内国有科研单位数量比例从99% 下降到25%。其中,玉米方面:丹东农科院、辽宁省农科院、沈阳市农科院、铁岭市农科院、锦州市农科院、本溪市农科所为核心国有科研育种单位。水稻方面:省农科院稻作所、盘锦盐碱地所、沈阳农业大学为核心国有科研育种单位。大豆方面:铁岭市农科院、省农科院、开原市农科所、丹东农科院为核心国有科研育种单位。蔬菜方面:省农科院(园艺所)、沈阳市农科院、沈阳农业大学、抚顺园艺所为国有核心育种单位。水果方面:省农科院(果树所)、大连果树所、兴城中国果树研究所,其他为民间及各类经济组织育种组织,主要为公司及个人。

   2 辽宁省育种主要成果与应用情况

   《种子法》实施以前,我省选育的农作物品种绝大多数为国有科研育种机构选育,《种子法》实施以后,其他民间组织选育出的品种市场比例逐步增大。玉米方面,国有科研育种单位品种推广市场占有率明显下降;水稻方面,略有上升;大豆方面,略有下降。玉米方面,国有科研育种单位选育出的有丹玉系列、辽丹系列、沈玉系列、铁丹系列等,其他组织选育的有东单系列、金刚系列、海禾系列等,2003~2007年,省内国有科研育种单位品种市场占有率从59.4% 下降到30.9%。水稻方面,国有科研育种单位选育出的有辽粳系列、盐丰系列、沈农系列等,其他组织选育的有富禾系列等,2003~2007年,省内国有科研育种单位品种市场占有率从73% 上升到83%。大豆方面,国有科研育种单位选育出的铁丰系列、开育系列、丹豆系列等,其他组织选育的系列品种等,2003—2007年,省内国有科研育种单位品种市场占有率从85.O% 下降到80.9%。

   3 农作物品种选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3.1 遗传基础狭窄

   随着农业生产及育种水平的不断提高,现有的种质资源已很难满足育种及生产需要,其中部分资源作用逐步减弱,甚至被淘汰,种质遗传基础日益狭窄,且省内种质资源引进工作在各单位封闭运行,交流很少,尤其是部分单位新引进的杂交作物优良种质,基本不能资源共享。这些已经成为农业生产再上新台阶的主要限制因素,必将导致优异种质资源紧缺,审定品种数量多,突出品种少,整体育种水平不高的局面。以玉米为例,全世界至少有250个玉米种族,但在我省生产上大量使用仅2个,还有二三个使用范围较窄的种质,几个骨干自交系及其衍生系,在生产上所占的比重竞高达80% 以上,根本不能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3.2 基础研究薄弱,创新能力受限

   科技创新投入不足,中长期投入少造成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已成为限制我省育种工作的首要因素。一方面多生态环境、抗病及耐瘠育种等科学实用的常规技术难以广泛应用;另一方面生物技术、航天、多倍体、辐射、基因芯片等高科技育种方式举步为艰。以水稻育种为例,育种人员只崇尚“拿来主义”或“短、平、快”的育种研究,不开展引进创新和原始创新,多数单位主要集中在常规稻品种选育上,而杂交粳稻育种攻关工作由于投入大则很少有人去研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生物技术育种在国外已成功运用,虽然国内个别大型科研院所和种子公司已经开始启动生物技术育种,但大都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一旦大的农业政策发生调整,转基因限制解除,我们将会处于非常被动的位置,民族种业也必将失去主导地位,我们的米袋子将会掌握在别人手里。

 

[NextPage]

   3.3 投资概念不清晰,政策和体制限制发展

   现在国家与省两级政府对部分主推优良品种施行后补助制度,且优先予以立项、表彰,无商业化和公益性育种之分,无常规与杂交品种选育之分,直接受益者并不是种质资源的创造者。这种体制导致了商业性杂交种育种收益特别高,公益性常规育种收益特别低;杂交作物育种受重视,常规作物育种受歧视;效益高的作物好立项,效益低的作物难立项;品种资源创新积极性不高,公益性创新资源不共享;部分国家科研单位育种专家或工作人员个人收益过高的现象发生。以玉米为例,国家科研院所选育的优良自交系不共享,收保护费或限制使用;育种者选育一个优良杂交种,转让费可达到上百万,甚至上千万,但自交系选育者可能什么也得不到;杂交种的选育者可以风风光光地获得巨大利益,可以受到各级奖励,而资源创新工作者却一无所获。同时,国家或政府投资主要倾向于大、中科研院所,而对非国家单位科研、育种部门投入较小,即使是国家科研单位,政府部门投资也只占整个单位科研投资的1/5,民营科研单位则更加困难,尤其是南繁育种工作困难更大,主要表现于基地费用高、难落实,人员工作条件差。同时,经费的缺乏也导致异地鉴定工作和多点鉴定工作开展不了,品种选择压强小,直接导致育成品种稳产性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大,年际问表现差异显著,推广年限缩短,大大影响了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3.4 对当前面临严峻形势认识不足

   来自国外同行的竞争已经近在咫尺,世界最大的几家跨国种业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在中国设立办事机构、聘用技术人员、布置品种试验,努力实现本土化。目前,美国杜邦先锋公司的耐密玉米品种已经获得巨大成功,其他国外知名公司先进的品种也开始进入试验、推广阶段。而我们对形势认识不足,国外采用标;隹化育种手段时,我们还在靠经验育种,育种缺乏前瞻性。以大豆为例,高蛋白、高油品种数量较少,满足不了日益发展的大豆加工产业需求;高异黄酮、低亚麻酸、胰蛋白酶抑制剂缺失、脂肪氧化酶缺失品种的选育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

   3.5 部分作物育种难以维持

   省内各作物育种发展不均衡,部分常规作物育种队伍解散,种质资源流失,科研人员改投其他作物育种或开发部门的现象屡见不鲜。据统计,省内大豆育种核心机构由原有的6家缩减为2家,高梁育种核心机构由6家缩减为1家,小麦、谷子、花生育种核心机构分别由3家缩减为1家。究其原因,主要是常规品种效益低,政府投入不足,立项困难以及部分科研院所内部分工、分配机制的不完善。目前这样的机制,对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县域经济,实现一村一品将成为主要的障碍。

   4 解决办法和措施

   4.1 加强种质资源引进与创新研究

   首先各类科研单位问应开展广泛的试材交流,不仅省内要互相交流,也要;加强同外省和国际间的交流。资源引进与发放工作应该由省内某一固定单位牵头组织,省外办、省科技厅、省财政斤、省农委和主要科研院所承担具体任务,加强优异种质资源引进,在全省各类国家与民营科研院所中广泛散发。同时,对已有资源,应组织省内科研院所和民营企业育种单位开展技术路线、选择方法创新工作,挖掘利用潜力。

   4.2 加大原始创新和技术创新科研投入

   政府各相关部门应积极协作,组织起全省农作物科技攻协作网,建立健全奖励机制,设立专项攻关资金,进一步加强辽宁科研和育种力量,整合有关人、财、物等各种资源,全方位、多层次开展资源创新和广适应性新品种的选育等科技攻关工作,并定期召开先进育种理论、技术研讨会,加强信息交流,最大限度的鼓励和扶持科研院所与民营企业在品种选育方面进行的技术创新。要在科研院所或企业自身投入一定研发经费基础上,加大对原始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科研投入,加大对生物技术育种基础理论研究的投入,加大南繁育种基地的建设投入。今后,重大科技奖项也应该向这些方面倾斜,使科技的发展由计划推动向依靠市场机制和体系带动转变,科研创新由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并重转变,提升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

   4.3 不断根据市场需要调整育种方向

   立足辽宁,面向国内外,不断根据市场需要调整育种方向。玉米方面,通过总结近10年的生产实践,“耐密”是保障玉米实现高产再高产的需要。耐密型品种郑单958从南t11:t1:的大区域种植和先玉335的精量播种形式的推广,促使农民转变并适应了密植观念,有关专家在黄淮海四省进行随机调查200多个点次,验证出农民自发种植的郑单958,平均密度已经提升为7.95万株/hm2 ,更不可思议的是在吉林省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保苗9.45万株/hm2的创新高种植密度,农民自发推广了不问苗、不定苗的“懒汉”耕作栽培,事实证明,耐密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已经势在必行。育种家应积极根据市场以及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调整育种方向,应向高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广、繁制种产量高、种子质量好、专用、特用、高效益育种方向调整,同时要顺应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选育早熟、耐密植(中秆)、脱水快的优良品种。

   4.4 加大异地鉴定力度,提高品种稳产性

   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土壤肥力下降,品种的越区种植,种子的大调大运,使得品种原有的各种病害还没有完全控制,新的病虫害又开始蔓延,对高产、稳产威胁很大。鉴定新品种在多种环境条件下的稳产性,就必须开展多点试验、示范,从而筛选出适合各地生长的综合性状好的新品种。美国先锋良种的科研单位早已进行这方面的试验,而我们则是因为科研费用的严重不足,无法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多点鉴定,只能在部分省、市进行小面积的鉴定,严重制约我省育种工作的发展。今后应不断增加异地鉴定试验点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经费的投入,为选育适应性广、稳产性高的新品种提供便利条件。

   4.5 保障各作物均衡发展

   政府部门应制定强有力的保障措施,在做好玉米、水稻等大宗作物的同时,重点支持大豆、高梁、花生、马铃薯、谷子、小宗杂粮、小油料等作物的科研育种与资源保存工作,以保持我省已有的育种优势,促进我省各作物育种工作均衡、健康、有序发展,尽量避免出现部分常规作物育种队伍解散,育种资源流失,科研人员改投其他作物育种或开发部门的现象。


本文地址:http://www.5ajob.com/industry/HTML/4740.html,如要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农业人才网
文章录入:朗晴    责任编辑:耕农 
【字体: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中国农业人才网及旗下网站 版权所有 2003- ©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服务价格 | 付款方式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中国农业人才网及旗下网站为您提供畜牧人才种植人才农资人才食品人才等求职招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