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农业人才网 >> 行业资讯 >> 农业 >> 正文

农业科研院所专业人才流失较严重

2012-4-8 农业人才网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作为“冷门”单位的农业科研院所专业人才流失较以往更为严重。以笔者对某农业科研所

的调查,2005年以来,该所专业人才流失率达到20%左右,虽然从表面上看来总体上还低于引进人员的比例,专业人才总量仍然能够保持略微增长。但观察专业人才流动规律后可以发现,流出的专业人才绝大多数为单位高学历、高职称以及年富力强的科研骨干或生力军,专业人才及技术后备力量的流失率实际上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比例。而同期引进的专业人才多为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仍处于从学校向社会的转换期,距离承担单位科研与技术重任尚有一段差距。因此,农业科研院所目前普遍的专业人才流动是“哑铃式”的进出。有学者对农业学科研究生流失调查分析发现,其总体流失比例为16.96%,流失者一般不再从事涉农职业。甚至可以说,农业科研院所无形中在为非农科研单位或其他企事业单位做嫁衣裳。

1 农业科研院所专业人才的个体特征

  农业科研院所专业人才包括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和实践的科研人员、试验人员,他们构成了农业科研院所人才的主体。农业科研院所的专业人才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1 个人素质较高

  农业科研院所的专业人才几乎均受过系统的高等农业专业教育,具有较高学历,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工作中具有清晰的思路,开阔的视野,较强的学习能力,较宽的知识面,以及多方面的能力素养。

1.2 重视精神激励 相比于其他行业,农业科学研究行业艰苦、公益性强、物质条件较差,农业科研院所的专业人才普遍具有更强的奉献精神。相比于物质激励,农业科研院所专业人才更注重职称、荣誉、成就等精神层次方面的激励,他们更渴望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能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做出贡献。
1.3 工作自主性和创造性强 农业科员院所专业人才的日常工作并非从事简单、机械的重复性体力劳动,而是大多从事创造性劳动,他们依靠自身的智慧不断形成新的知识成果。因此,他们更倾向于拥有宽松的、高度自主的工作环境,注重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和自我管理。
1.4 工作流动性较强
  一般来说,农业科研院所的专业人才没有固定的工作环境,而是根据研究项目的需要进行流动,单位对其来说可能只是一个心理上的归属。如果现有单位缺乏充分的个人成长机会和发展空间,或无法提供研究所需的资源和条件,他们就会寻找新的单位。在单位与事业的选择中,农业科研院所专业人才更忠诚于事业。

2 农业科研院所专业人才资源的总体特征

2.1 专业人才规模逐年缩小

  受到人才断层的影响,我国农业科研院所专业人才资源的规模正呈现逐年缩小的趋势。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业专业人才占全部专业人才的比重从1999年的2.63%下降到 2005年的2.20%。不仅如此,我国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相对于农业从业人员来说比例相当有限,只相当于美国的1/20,日本的1/10。

2.2 专业人才结构不合理 从专业领域看,我国目前的农业专业人才资源主要集中于种植业,能够有效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畜牧业和渔业的专业人才只占30%,且农产品加工人才、农业法律人才、农业贸易人才、农业经济人才以及农业复合型人才稀缺;从学历结构看,目前农业科研院所高层次学历(博、硕士)人才比重偏低,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的人员占据了较大比重;从人才分布来看,发达地区省级以上、热门领域的农业科研院所集中了绝大部分的专业人才,不同区域、部门、研究单位间的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存在极显著的差异。
2.3 人才闲置与浪费严重
  我国农业科研院所基本上是“小、散、低、弱”的格局,不仅难以产生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还造成人才的过度分散与闲置,难以形成集中优势。各级财政对农业科研院所的投入不足也在客观上造成了许多农业专业人才无事可做。例如辽宁省农科院事业费人均不足1万元,还得承担离退休人员的工资和医疗费超支部分,省科委每年下拨的科研三项经费仅在200万元左右,人均不足3 000元。


本文地址:http://www.5ajob.com/industry/HTML/6950.html,如要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农业人才网

[1] [2] 下一页

文章录入:希望的田野    责任编辑:耕农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中国农业人才网及旗下网站 版权所有 2003- ©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服务价格 | 付款方式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中国农业人才网及旗下网站为您提供畜牧人才种植人才农资人才食品人才等求职招聘服务